一份标准的灾难报道论述题答案参考一下。
点击关注 遇见觅游 遇见幸运
作者:觅游陈开心
编审:觅游侧影学长
6月17日晚22时55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发布消息称,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附近发生6.0级地震。震后24小时内13人死亡,199人受伤。距首次地震已经过去三天,但直到现在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仍在更新余震记录,媒体也在时刻追踪报道震级、震源、伤亡人数等最新讯息,专业的搜救人员从第一天深入震区至今未出,物资与关怀也源源不断地寄送到我们牵挂着的同胞身边。
自2008年5月12日那天起,地震开始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最难以磨灭的灾难记忆,我们也许接受了地震随时会发生,但对灾难带来的后果永远无法释怀。如何尽量消除灾祸带来的阴霾,将悲痛的情绪转化为民族进步的动力,这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陷入天灾人祸的恐怖情绪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关切着每一个普通民众的问题。在这样一种亟待引导和维稳的境况中,媒体报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时、真实、理性三要素考验着每一家媒体在面临灾难报道时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灾难报道,是指对新近发生的灾难事件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包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恐怖主义事件、意外安全事故等等。它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给社会心理带来巨大冲击性,危机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灾难报道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属于一种危机事件的报道。危机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紧急性、后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而诸如地震等危机事件的传播更具有自发性、盲目性、负面性,并伴随着大量的煽动性谣言。之所以说灾难报道是考验一家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报道能力的最好指标,是因为媒体如果能在落实新闻时效、新闻真实、新闻深度的同时传达伦理人文的关怀,那么其竞争力和吸引力自是不言而喻。
我国灾难报道的
演化现状
”新老媒体共振 社交平台成舆情主战场
灾难性事件对新闻媒体在时效、真实、全面地发布信息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媒体拥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引导舆论方面有更大的优势。而新媒体则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详细报道,迅速真实的反映情况。不同于曾经的报纸和电视,如今通过各大媒体的官方社交账号,就能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并与用户直接互动。
受众积极参与 UGC助力内容生产
新媒体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受众掌握了话语权。我们可以在社交平台分享信息,发表言论,借助用户生成内容,从“人本位”的角度丰富信息层次,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报道技术革新 内容呈现多元化
机器人写作,虚拟现实场景,传感器、航拍纪实,动画模拟等等新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之中,信息以图文、视频、动画、直播等形式呈现,报道形式多元,最大限度的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后灾难报道,营造集体记忆
在灾难之后进行反思回顾性质的报道即后灾难报道。虽然其报道主体也是灾难性事件,但是不是以及时、客观的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而是注重于深度挖掘灾难背后的信息和故事,强调深度性和反思性,旨在唤起全民缅怀反思的集体情感,极具仪式感。
灾难报道中存在的
媒介失范
”信息超载:海量与单薄并存
新闻报道是媒体的核心生命力,在报道信息量空前巨大的时代,信息往往呈现出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超载,源源不断的海量信息相互借鉴相互掺杂并反复出现,造成受众阅读疲劳。二是因为报道层次单一,反而造成了信息量单薄,这种单薄不是少,而是信息失衡,单一的报道套路是缺乏深度与创新的。
片面真实:事实核查失职
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地球。相较于时效,灾情数据的真实性不可让步。片面真实是虚假新闻,反转新闻的重要成因,以偏概全或者未经核查的新闻报道不仅破坏新闻真实,还会助长谣言四起,带来社会恐慌。事实核查新闻的内容通常由原始信息的来源、实施情况、真实性评级三部分构成,缺失任何一部分的新闻信息,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都不完全具备客观的可信性。
灾难美学:情绪被情怀绑架
灾难美学在新闻报道中表现为,用大量的真实的灾难画面来冲击读者的眼球,或者借灾难题材博取眼球,来达到与灾难救援本身无关的目的。其本质就是我们面对灾难及受难者的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毫不掩饰对受难者的悲悯与同情,但对于在受难者这个抽象符号背后的具体的个人的苦难,却缺乏一种坚韧、持久、悲悯的道德激情,去进行救赎与援助,而是开始迅速地冷漠,不耐烦,遗忘。网传多年所谓“带血的10w+”、“吃人血馒头”等多描述的是此类。
舆论失焦:造成二次伤害
“人本位”的灾难报道模式容易造成舆论失焦,原因在于大众传媒的属性议程设置功能发挥作用。它对于报道对象的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把对象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会影响受众的认知和判断。对受害人追根究底的采访与曝光只会放大悲痛,造成次生伤害。埃航丧生的女大学生,重庆公交坠江案中的无辜女司机,均因媒体不同程度的突出报道受到网络暴力。
过度煽情:损害新闻客观性
故事化、煽情化的表达方式并不适合于新闻报道,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唤起读者共情,但是会在更大程度上损害新闻的客观性与严谨性,挤占重要真实信息的传播空间,甚至成为泛娱乐化的信息消费。情绪化的报道对读者也会造成错误引导,使得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舆论引导和监督功能失灵。
灾难报道的
操作规范
”健全报道机制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媒体应针对灾难新闻制定一套完善健全的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在机制运行下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发布信息。对突发事件的快速报道既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也是新闻媒体竞争的需要,更是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灾难报道生产流程,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的搜集和处理问题,新兴信息技术的使用在这一方面能带来实际的帮助。而媒体内部的组织和快速反应能力则需要对传媒工作人员进行锻炼和培养,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应急机制。
明确新闻报道理念 确保新闻真实
在危机应对体系中,新闻报道对传递灾情信息、唤起社会关注、协助各方救援能够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但媒体在表达灾难悲情、救灾感动等情感时应该有所节制,媒体的主要职责是及时、真实的传播灾情信息,而不是煽情作秀,真相自有万钧之力,过度渲染得不偿失。
挖掘深度内涵 给予权威解读
新闻媒体应对灾难进行深刻的思考与反省,因为媒体的责任并不单单是记录灾情,更重要地是对引发灾难的原因进行调查和报道,对当前社会制度与伦理责任的再审阅,对灾难中存在的人性光辉进行宣扬,对同类灾难事件的自救、他救等援助措施进行总结传教。
遵循新闻伦理 注重角度与温度
在灾难报道的采访中,要尊重受访者意愿,不消费家属苦难,切记“最小伤害”原则。同时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注个体命运,将受害者看作一个个体,而不是这场灾难中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不能打断救援工作,不应干扰救援人员和医疗人员,对新闻人来说报道很重要,但首先我们生而为人,生命至上。
参考文献
[1]周琳,仇尚媛,肖宁,臧珊珊.可视化新闻在灾难类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OL].新媒体研,2019(08):138-139[2019-06-21].https://doi.org/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19.08.053.
[2]李想.浅析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的伦理缺失[J].传播力研究,2019,3(10):195-196.
[3]向晖.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J].传播力研究,2019,3(09):52.
[4]杨柳.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传媒论坛,2019,2(03):91-92.
[5]刺猬公社.《灾难报道永远都是考验》
[6]孙祥飞.《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
觅游全程班二期启动
近期优质内容必读:
--觅游寄语--
觅游的每个学长学姐都曾是考研人,所以我们更清楚你的无助和你的需要。也许你看到文章与总结会有感于自己的浅薄,也许你会惊喜的在里面发现你需要的文字,这些都没关系,以后的日子,我们还会陪你继续走下去。慢慢地,改变就会一点点地在你身上发生。
以下几篇经验贴,在备考之初好好研读,相信你能从中找到合适自己的经验,为接下来考研摸清备考方向,积蓄属于自己的力量。
不要急,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经验贴合集:
一战人大初试第三名:回顾整个考研时光,我的脑海里只有几个字“平平淡淡才是真”。
组团经验贴:深大专硕初试第2名——看到就是赚到的三跨少女初试413分秘籍
遇见觅游 · 遇见幸运
微信公号 : 觅游新传考研
新浪微博:觅游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FM:觅游新传考研
伴随式教育 ▏相信坚持的力量